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诊治进展. CAP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情况(美国) – 每年有 2  3 百万人患 CAP –500 , 000 CAP 患者需住院治疗 –45 , 000 人左右因此导致死亡,居主要致死病因的第六位 病原体构成谱 – 非典型致病原所占比重不断升高 – 随地区、人群、季节等因素而变化.
Advertisements

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s ) 氨基环醇 + 氨基糖,配糖键 天然: 1 )链霉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新霉素 2 )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 霉素、阿司米星 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Tetracyclines and chloramphenicols 制作:田汉文.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张媛媛.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史 1928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可以分泌出抑制 金葡菌生长的物质 1940 年,分离出青霉素,并在小鼠上验证疗 效 1943 年,用发酵法大批量生产青霉素 1950’ ,发现 6-APA ,开发出半合成青霉素 1960’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黄 祖 瑚.
肺炎的治疗 Quintessence11.
药理学 第三十二讲 化学治疗药 主讲人 赵丽娟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总学时 48学时.
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上王镇卫生院 董小利.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呼吸道感染诊断及 抗生素规范化使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病房 侯芳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XXX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
β-内酰胺类(lactams)抗生素 具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 历史: 1928年,Fleming 发现青霉素,偶然事件。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类 万古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Macrolides、Lincomycins and Vancomycins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万古霉素类 药学院.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张婴元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洪秀华.
抗菌药物概论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等)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的统称化学治疗。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物: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不易耐药的第三代药物受到普遍关注。 特点: 主要用于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
医用药理学基础 (林志彬主编 第6版) 王 丽.
肺结核.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 平顶山市卫校 张磊.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及进展.
第七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细菌的耐药性.
第三十八章 氨基糖苷类 基糖苷类化学结构中含有氨基醇环和氨基糖分子,并由配糖键连接成苷。包括两大类: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头孢菌素.
抗生素 Antibiotics 由微生物生物合成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onglycosides.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九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杨立志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章 氨基糖苷类与多肽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类.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述.
多重耐药菌判读标准 及微生物报告单解读 检验科 徐静
第三十九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生素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三十九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六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万古霉素类 盛 树 东.
肺部感染性疾病处理原则.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万古霉素类
第三十五章 大环内脂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40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第三十七章 抗菌药物概论.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Synthesized Antibiotics
细菌的耐药与对策 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 呼吸科 罗运春.
氨基糖苷类及多粘菌素类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张媛媛.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Hu Weiwei (General consideration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CAP抗菌治疗原则指南解读 (注:本课件为5年前版本未及时更新)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20世纪70年代:抗生素后效应良好,常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一、大 环 内 酯 类 抗 生 素 是一类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为G+、G-和厌氧球菌等感染的首选药物。---耐药 (14元环)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 20世纪50年代:抗菌谱窄;不良反应大;耐药性! (16元环)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罗他霉素 (14元环) 20世纪70年代:抗生素后效应良好,常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15元环) (16元环)

抗菌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靶位发生不可逆结合,其中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抑菌药,高浓度时杀菌!

抗菌作用 第一代 第二代 1. 大多数G+菌 2. 厌氧球菌 3. 部分G-菌(包括奈瑟菌、嗜血杆菌及白喉棒状杆菌) 4. 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及非典型分支杆菌 5. 产生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 第二代 对G-菌活性增加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酯酶、磷酸化酶、甲基化酶及乙酰转移酶等。 靶位的结构改变: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 摄入减少,但与核糖体亲和力不变:膜成分改变或出现新的成分 外排增多:产生外排泵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Erythromycin) (一)体内过程 经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获得 1. 吸收: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或酯化物, 静脉滴注用乳糖酸红霉素; 2. 分布:较广,可透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胆汁中浓度最高 ; 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 胆汁排泄。

(二)抗菌作用 1.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某些G-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相似: 1.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G+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螺旋体 放线菌 某些G-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军团菌首选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厌氧菌 相似: 略广:

2. 抗菌机理 与50S亚基结合 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 转肽作用 mRNA位移 蛋白合成

(三)耐药性 特点: (1)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 (2)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① 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 酯类仍敏感; ② 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 仍敏感; ③ 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 也耐药;

(四)临床应用 1. 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 过敏的患者; 2. 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1. 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 过敏的患者; 2. 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白喉带菌者——首选 ; 3. 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以及放线 菌病、梅毒等的治疗 。

(五)不良反应 1. 直接刺激反应:口服-胃肠道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2. 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 1. 直接刺激反应:口服-胃肠道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2. 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 表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 处理:停药数日可恢复正常 3. 伪膜性肠炎: 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肠炎

除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外,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红霉素相似 (五)常用剂型 1. 红霉素肠溶片:主要在肠道吸收; 2. 依托红霉素:红霉素丙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耐酸。终产 物-红霉素丙酸酯及游离红霉素; 3. 硬脂酸红霉素: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酸稳定。终产物-十二指 肠生成红霉素,以盐基形式吸收; 4. 乳糖酸红霉素:水溶性红霉素乳糖醛酸酯,静脉给药。 除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外,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红霉素相似

克拉霉素:半合成14元内酯环。--二代 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 酸稳定,吸收好; 分布广泛,组织分布高; 不良反应较红霉素低。 阿奇霉素:唯一半合成15元大环内酯类。--二代 抗菌谱较红霉素广,增加对G-抗菌作用; 快速杀菌,其它大环内酯类为抑菌药; 口服吸收快、组织分布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T1/2长。

二、林 可 霉 素 类 抗 生 素 1. 抗菌谱:较窄 2. 抗菌机理: (与红霉素相同) 作用强:G+球菌、厌氧菌 敏感: G+杆菌 林可霉素(lincomycin)和 克林霉素(clindamycin)---林可霉素:由链丝菌产生 ;克林霉素为林可霉素分子中第7位的羟基以氯离子取代的半合成品。 1. 抗菌谱:较窄 作用强:G+球菌、厌氧菌 敏感: G+杆菌 无效: G-杆菌、肠球菌、难辨梭菌 2. 抗菌机理: (与红霉素相同) 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止蛋白的合成 3. 主要特点是骨组织浓度高 ,透过胎盘屏障。仅透过炎症状态下血脑屏障。 首选用于金葡菌性急、慢性骨髓炎;厌氧菌感染 4. 主要不良反应有:1. 胃肠道反应、长期口服发生伪膜性肠炎;2. 过敏反应:皮疹、瘙痒、血小板减少等。

三、多 肽 类 抗 生 素 万古霉素(vancomycin)---链霉菌 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诺卡菌属 特点: 1. 体内过程:口服难吸收,肌注刺激性强, 宜静脉给药 2. 抗菌谱:对G+菌作用强大,G-菌无效 。能杀灭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3. 抗菌机理: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结合,阻断细胞壁合成—繁殖期杀菌剂

快速静注万古霉素时,出现极度皮肤潮红、红斑、荨麻疹、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特征性症状 4. 临床应用:用于耐药金葡菌和G+菌所致严重感染(其 他药物无效或过敏时);伪膜性结肠炎等 5. 毒性大: 耳毒性: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 肾毒性:蛋白尿、管型尿等 变态反应—红人综合征 血栓性静脉炎 注意:禁与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氨基苷类、高效利尿药合用

多粘菌素B(polymyxin B) 多粘菌素E(polymyxin E) 1. 仅对G-杆菌作用强大,尤其绿脓杆菌,为窄谱杀菌剂 2. 抗菌机理:增加胞浆膜的通透性 3. 少用,主要用于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4. 毒性大: 肾毒性:如蛋白尿、管型尿 主要不良反应 神经毒性:如头晕、面部麻木、周围神经炎 变态反应:如皮疹、瘙痒、药热 其他: 如肝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