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主要内容 土的渗透性、渗透系数 土中二维渗流及流网 渗透破坏与控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全微分方程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二、积分因子法 三、一阶微分方程小结. 例如 所以是全微分方程. 定义 : 则 若有全微分形式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2.6 隐函数微分法 第二章 第二章 二、高阶导数 一、隐式定义的函数 三、可微函数的有理幂. 一、隐函数的导数 若由方程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由 表示的函数, 称为显函数. 例如, 可确定显函数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但此隐函数不能显化. 函数为隐函数. 则称此 隐函数求导方法.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二、 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 微分的定义 2.3 微 分.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土质学与土力学》 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三章 函数逼近 — 最佳平方逼近.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恰当方程(全微分方程) 一、概念 二、全微分方程的解法.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第五章 定积分 第三节 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法则 四、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五、小结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第四章 一元函数的积分 §4.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4.2 换元积分法 §4.3 分部积分法 §4.4 有理函数的积分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四节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方程 小结、作业 1/17.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 习 题 课 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初中数学 九年级(下册) 5.3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1、掌握达西定律的物理意义和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 2、理解渗透力和临界水力坡降的概念,掌握确定方法。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双向视频课程 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 (第 七 讲) 主讲人:祁孝珍.
土体应力计算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力学课程组.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 边缘分布 边缘分布函数 边缘分布律 边缘概率密度.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地基附加应力之三——空间问题 分布荷载作用下的地基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空间问题 基础底面形状, 即为荷载作用面 平面问题 荷载类型,
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 知识点名称: 导数的定义.
第三章 土的压缩变形 2019年1月2日2时52分.
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 饱和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其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有效应力同步增长、体积压缩。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看一看,想一想.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实数与向量的积.
线段的有关计算.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概 率 统 计 主讲教师 叶宏 山东大学数学院.
地下水及一维渗透规律.
第七章 土的渗透性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达西定律的物理意义和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 2、理解渗透力和临界水力坡降的概念,掌握确定方法。
第四章 一次函数 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
第5章 土的压缩性及地基变形计算.
§1体积求法 一、旋转体的体积 二、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 三、小结.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复习: 若A(x1,y1,z1) , B(x2,y2,z2), 则 AB = OB - OA=(x2-x1 , y2-y1 , z2-z1)
3.1 变化率与导数   3.1.1 变化率问题 3.1.2 导数的概念.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一节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表 四、不定积分的性质 五、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工程制图基础》 第五讲 投影变换.
第四节 第七章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一、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二、伯努利方程.
滤波减速器的体积优化 仵凡 Advanced Design Group.
φ=c1cosωt+c2sinωt=Asin(ωt+θ).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2.高斯定理(Gauss theorem) 一.电通量(electric flux) 1.定义:通过电场中某一个面的电力线条数。
《偏微分方程》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4章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主要内容 土的渗透性、渗透系数 土中二维渗流及流网 渗透破坏与控制

第4章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重点掌握内容 达西定律 渗透系数及其确定方法 熟悉流网 渗透力与渗透变形 渗流工程问题与处理措施

在水位差作用下,水透过土体孔隙的现象称为渗透 §4.1概述 浸润线 流线 等势线 下游 上游 土坝蓄水后水透过坝身流向下游 H 隧道开挖时,地下水向隧道内流动 在水位差作用下,水透过土体孔隙的现象称为渗透

渗透 渗透性 土的渗流 相互关联 土的变形 相互影响 土的强度 渗流量问题 渗透性研究的三个方面 渗流控制问题 渗透破坏问题 在水位(头)差作用下,水透过土体孔隙的现象 渗透性 土体具有被液体透过的性质 土的渗流 相互关联 土的变形 相互影响 土的强度 渗流量问题 渗透性研究的三个方面 渗流控制问题 渗透破坏问题

i=h/L v=ki §4.2 土的渗透性(达西定律) 4.2.1土的层流渗透定律 1、达西定律 结论: 1856年法国学者Darcy对砂土的渗透性进行研究 4.2.1土的层流渗透定律 1、达西定律 结论: 水在土中的渗透速度与试样的水力梯度成正比 v=ki 达西定律 i=h/L 水力梯度,即沿渗流方向单位距离的水头损失

k越 大土的透水能力越强 渗透定律 k 渗透系数 cm/s k 是反映土体透水能力大小的综合性指标 q=kAi i v O 砂土 v=ki i= h/L 砂土的渗透速度与水力梯度呈线性关系 k 渗透系数 cm/s k 是反映土体透水能力大小的综合性指标 k越 大土的透水能力越强

V=k(i-ib) 2、达西定律适用范围与起始水力坡降 达西定律适用于层流,不适用于紊流 虚直线简化 密实的粘土,需要克服结合水的粘滞阻力后才能发生渗透;同时渗透系数与水力坡降的规律还偏离达西定律而呈非线性关系 i v 密实粘土 达西定律适用于层流,不适用于紊流 i b 起始水力坡降

讨论 达西定律,-i 为线性关系 达西定律,-i 为线性关系 达西定律,-i 为非线性关系 砂土、粘性土:小水流为层流,渗透规律符合

§4.2.2 渗透试验与渗透系数 k=QL/A ht 1、渗透试验(室内) 常水头试验—整个试验过程中水头保持不变 适用于透水性大(k>10-3cm/s) 的土,例如砂土。 时间t内流出的水量 Q=qt k=QL/A ht

2.变水头试验————整个试验过程水头随时间变化 适用于透水性差,渗透系数小的粘性土 截面面积a 任一时刻t的水头差为h,经时段dt后,细玻璃管中水位降落dh,在时段dt内流经试样的水量 dQ=-adh 在时段dt内流经试样的水量 dQ=kiAdt=kAh/Ldt 管内减少水量=流经试样水量 分离变量 积分 -adh=kAh/Ldt

土的密实度增大,孔隙比降低,土的渗透性也减小 土愈密实渗透系数愈小 3、影响渗透系数的主要因素 (1)土的粒度成分 土粒愈粗、大小愈均匀、形状愈圆滑,渗透系数愈大 细粒含量愈多,土的渗透性愈小, (2)土的密实度 土的密实度增大,孔隙比降低,土的渗透性也减小 土愈密实渗透系数愈小

(3)土的饱和度 土的饱和度愈低,渗透系数愈小 (4)土的结构 扰动土样与击实土样,土的渗透性比同一密度 原状土样的小

水温愈高,水的动力粘滞系数愈小 土的渗透系数则愈大 水平方向的h>垂直方向v (5)水的温度(水的动力粘滞系数) T、20分别为T℃和20℃时水的动力粘滞系数,可查表 (6)土的构造 水平方向的h>垂直方向v

4、渗透系数k的经验确定方法 洁净不含细粒土的松砂 k=1.0-1.5(d10)2 较密实、击实砂土 k=0.35(d15)2 黏性土 k=C3(en/1+e)

(1)与层面平行的渗流的情况(水平渗透系数) 5、成层土的等效渗透系数 (1)与层面平行的渗流的情况(水平渗透系数) H1 H2 H3 k1 k2 k3 H q1x q2x q3x qx 通过整个土层的总渗流量qx应为各土层渗流量之总和

达西定律 H1 H2 H3 k1 k2 k3 H q1x q2x q3x qx 平均渗透系数 整个土层与层面平行的渗透系数

(2)垂直渗透系数 根据水流连续定理,通过整个土层的渗流量等于通过各土层的渗流量 qy H1 H2 H3 k1 k2 k3 H q1y 各土层的相应的水力坡降为i1、i2、…、in,总的水力坡降为i q2y q3y 总水头损失等于各层水头损失之和 代入

Kiy H = n Hi  垂直渗透系数 整个土层与层面垂直的渗透系数 i=1 qy H1 H2 H3 k1 k2 k3 H q1y

成层土: 水平向Kx > 垂直向Ky Kiy H = n Hi  Kx Ky i=1 近似 由最透水(最大)的一层渗透系数和厚度控制 由最不透水(最小)的一层渗透系数和厚度控制 成层土: 水平向Kx > 垂直向Ky

四、例题分析 例 设做变水头渗透试验的粘土试样的截面积为30cm2,厚度为4cm,渗透仪细玻璃管的内径为0.4cm,试验开始时的水位差为160cm,经时段15分钟后,观察得水位差为52cm,试验时的水温为30℃,试求试样的渗透系数 解 已知试样截面积A=30cm,渗径长度L=4cm,细玻璃管的内截面积 h1=160cm,h2=52cm,△t=900s 试样在30℃时的渗透系数

§3.3土中二维渗流及流网 3.3.1二维渗流方程 拉普拉斯方程(平面稳定渗流的基本方程式) 2h 2h + =0 x2 z2

a′ H b′ h1 a b c z1 E zE s s 不透水层

h=f(x,z) 3.3.2流网特征与绘制 求解拉氏方程四种方法: 数学解析法 数值法 电模拟法 图解法 拉普拉斯方程表明,渗流场内任意点水头是坐标位置的函数 h=f(x,z) 求解拉氏方程四种方法: 数学解析法 数值法 电模拟法 图解法

知道了水头分布,即可确定渗流场的其他特征 水头梯度i 流速v 渗流场渗流量q 孔隙水压力u 渗透压力J

1.流网的特征 流线 组成的曲线正交网格 流网 等势线 流线 水质点的流动路线 等势线 渗流场中势能或水头的等值线

a′ H b′ h1 a b c z1 E zE s s 不透水层

流网的特征: 流线与等势线互相正交 流线与等势线构成的各个 网格的长宽比为常数 1 相邻等势线之间的水头损失相等 各个流槽的渗流量相等

2、流网的绘制 按一定比例绘出结构物和土层的剖面图 判定边界条件 透水面 等势线 不透水面 流线 先试绘若干条流线 应相互平行,不 交叉且是缓和曲线,流线应与进水面、出 水面正交,并与不透水面接近平行,不交叉 绘等势线 须与流线正交,且 每个渗流区的形状接近“方块”

a′ H b′ h1 a b c z1 E zE s s 不透水层

流线=4 等势线=10 Nd=10-1 Nf=4-1

1.5m 5m 1m 1.20m 2.6m 10m A B E zE O O

3、流网的工程应用 (1)渗流量的计算 总水头差 H 相临等势线之间的水头损失 h 等势线条数n=10,流线条数m=4 N d 等势线条数n=10,流线条数m=4 Nd=n-1=10-1

q=k H 每个流槽的渗流量 q 当b/L=1,总渗流量q (m3/d) Nf Nd Nf 流槽的数量= 流线数-1=m-1 h Hb q=Aki=(b 1) k = k L NdL 当b/L=1,总渗流量q (m3/d) Nf q=k H Nd Nf 流槽的数量= 流线数-1=m-1

u=H 孔隙水压力u 渗流场中一点的孔隙水压力u等于该点的测压管水柱高H与水的重度的乘积 渗流场中某点测压管水柱高H为 E点的坐标 H=h1 + Z1 - ZE -(ni - 1) h ni 第i根等势线数 上游水位高 E水头损失

H=h1 + Z1 - ZE -(ni - 1) h a′ H b′ h1 a b c z1 E zE s s 不透水层

水 土 §4.4 渗透破坏与控制 渗透力 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阻力 渗透力——渗透水流施加于单位土粒上的拖曳力 4.4.1渗流(透)力

渗流力 J=i 渗流力是一种体积力 单位为kN/m3 作用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流线方向) 大小与水力梯度成正比

渗透力的存在,将使土体内部受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土体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 a b c 渗透力方向与重力一致,促使土体压密、强度提高,有利于土体稳定 渗流力与重力方向相反,当渗透力大于土体的有效重度,土粒将被水流冲出 渗流方向近乎水平,使土粒产生向下游移动的趋势,对稳定不利

受到水的浮力作用为浮重度 ′ 临界水力梯度———使土体开始发生渗透变形的水力梯度 J 当土颗粒的重力与渗透力相等时,土颗粒不受任何力作用,好像处于悬浮状态,这时的水力梯度即为临界水力梯度 G 或 在工程计算中,将土的临界水力梯度除以安全系数Fs(2~3),作为允许水力梯度[i]。设计时,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将渗流逸出处的水力梯度控制在允许梯度[i]内

临界水力坡降———与土性密切相关 土Cu愈大,icr愈小 土中细粒含量愈高,icr增大 渗透系数k愈大, icr愈低

3.4.2渗透变形 渗透水流将土体的细颗粒冲走、带走或局部土体产生移动,导致土体变形—————渗透变形问题(流土,管涌) 1.流土——在渗流作用下,粒间力有效应力为零时,或某一范围内土颗粒群同时发生悬浮、移动的现象。一般是突发性的破坏 流土发生于地基或土坝下游渗流出逸处,不发生于土体内部。开挖基坑或渠道时常遇到的流砂现象,属于流土破坏。细砂、粉砂、淤泥等较易发生流土破坏

2.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土中的细小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动,随着土孔隙不断扩大,发生移动并被带出的现象, 渗透速度不断增加,较粗的颗粒也相继被水流带走,最终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管道,造成土体塌陷。 土体在渗透水流作用下,细小颗粒被带出,孔隙逐渐增大,形成能穿越地基的细管状渗流通道,掏空地基或坝体,使其变形或失稳。管涌既可以发生在土体内部,也可以发生在渗流出口处,发展一般有个时间过程,是一种渐进性的破坏

潜蚀作用: 机械潜蚀—流动的机械力将细土粒带走而形成洞穴 潜蚀作用—水流溶解了土中易溶盐,胶结物使土 变松散,土体被软化、弱化,细土粒被水冲走, 形成洞穴 3.流土判别 细砂 饱和的 易发生流砂的土 粉砂 颗粒级配均匀 粉土层

上海地区易发生流砂的土层特征 粘粒含量小于10% 土的不均匀系数Cu<5 土的含水量大于30% 粉粒、砂粒含量大于75% 土的孔隙率大于43%(e大于0.75) 粘土夹有砂层,其厚度大于25cm

国外资料 e>0.75-0.8 有效粒径d10<0.1mm 易发生流砂 Cu<5细砂 i实际≥icr 发生流砂

无粘性土产生管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4.管涌的判别 颗粒大小差别大 发生管涌土的特征 缺失某中间粒径 细砂孔隙直径大且相互连通 几何条件 水力条件

上堵下疏 下游填石块 碎石 上游填土 碎石铺盖 砂粒 黏土心墙

粘性土由于粒间具有粘聚力,粘结较紧,一般不出现管涌而只发生流土破坏;一般认为不均匀系数Cu>10的匀粒砂土,在一定的水力梯度下,局部地区较易发生流土破坏 1.当孔隙中细粒含量较少(小于30%)时,由于阻力 较小,只要较小的水力坡降,就易发生管涌 2.如孔隙中细粒含量较多,以至塞满全部孔隙(此时细粒含量约为30%-35%),此时的阻力最大,一般不出现管涌而会发生流土现象

例 某土坝地基土的比重ds=2.68,孔隙比e=0.82,下游渗流 三、例题分析 例 某土坝地基土的比重ds=2.68,孔隙比e=0.82,下游渗流 出口处经计算水力坡降i为0.2,若取安全系数Fs为2.5,试问该土坝地基出口处土体是否会发生流土破坏 解 临界水力坡降 允许水力坡降 由于实际水力坡降i <[i],故土坝地基出口处土体不会发生流土破坏

§5.5 渗流工程问题与处理措施 渗流工程问题 1.地下水的浮托作用 2.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3.流砂 §5.5 渗流工程问题与处理措施 渗流工程问题 1.地下水的浮托作用 地下水不仅对水位以下的土体产生静水压力和浮托力,并对建筑物基础产生浮托力 2.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在施工降水等活动过程中产生水头差,在渗透力作用下,土颗粒受到冲刷,将细颗粒冲走,破坏土的结构。通常产生于粉细砂、粉土地层中 3.流砂 流砂在工程施工中能造成大量的土体流动,使地表塌陷或建筑物的地基破坏,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建筑工程的稳定。通常易在粉细砂和粉土地层中产生,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坑开挖、埋设地下管道、打井等工程活动中常出现

4.基坑突涌 当基坑下部有承压水层时,开挖基坑减小了底板隔水层的厚度,当隔水层较薄经受不住承压水头压力,承压水头压力就会冲毁基坑底板,这种现象称为 基坑突涌

防渗处理措施 1.水工建筑物渗流处理措施 水工建筑物的防渗工程措施一般以“上堵下疏”为原则,上游截渗、延长渗径,下游通畅渗透水流,减小渗透压力,防止渗透变形 ①垂直截渗 主要目的:延长渗径,降低上、下游的水力坡度,若垂直截渗能完全截断透水层,防渗效果更好。垂直截渗墙、帷幕灌浆、板桩等均属于垂直截渗

②设置水平铺盖 上游设置水平铺盖,与坝体防渗体连接,延长了水流渗透路径 粘土铺盖

③设置反滤层 砂垫层 水位 加筋土工布 回填中粗砂 抛石棱体 设置反滤层,既可通畅水流,又起到保护土体、防止细粒流失而产生渗透变形的作用。反滤层可由粒径不等的无粘性土组成,也可由土工布代替,上图为某河堤基础加筋土工布反滤层

为减小下游渗透压力,在水工建筑物下游、基坑开挖时,设置减压井或深挖排水槽 ④排水减压 粘性土 含水层 减压井 为减小下游渗透压力,在水工建筑物下游、基坑开挖时,设置减压井或深挖排水槽

2.基坑开挖防渗措施 ①工程降水 采用明沟排水和井点降水的方法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原地下水位 明沟排水 在基坑内(外)设置排水沟、集水井,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排水沟或集水井排出 原水位面 一级抽水后水位 二级抽水后水位 多级井点降水 要求地下水位降得较深,采用井点降水。在基坑周围布置一排至几排井点,从井中抽水降低水位

沿坑壁打入板桩,它一方面可以加固坑壁,同时增加了地下水的渗流路径,减小水力坡降 ②设置板桩 沿坑壁打入板桩,它一方面可以加固坑壁,同时增加了地下水的渗流路径,减小水力坡降 钢板桩 ③水下挖掘 在基坑或沉井中用机械在水下挖掘,避免因排水而造成流砂的水头差。为了增加砂的稳定性,也可向基坑中注水,并同时进行挖掘

关西国际机场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1986年:开工 1990年:人工岛完成 1994年:机场运营 面积:4370m×1250m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固结:饱和土体在某压力作用下,压缩量随着孔隙水的排出而逐渐增长的过程;固结描述了沉降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工程实例 —— 关西国际机场 世界最大人工岛 1986年:开工 1990年:人工岛完成 1994年:机场运营 面积:4370m×1250m 填筑量:180×106m3 平均厚度:33m 地基:15-21m厚粘土

4-5 地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问题: 沉降大且有不均匀沉降 设计时预测沉降: 5.7-7.5 m 完成时实际沉降: 8.1 m,5cm/月 4-5 地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设计时预测沉降:  5.7-7.5 m 完成时实际沉降:  8.1 m,5cm/月   (1990年) 预测主固结完成:  20年后 比设计超填:   3.0 m 工程实例 —— 问题: 沉降大且有不均匀沉降 日期 测 点 及 实际沉 降 值(m) 1 2 3 5 7 8 10 11 12 15 16 17 平均 00-12 10.6 9.7 12.8 11.7 13.0 11.6 10.3 12.7 12.5 9.0 14.1 01-12 10.8 9.9 11.9 10.7 13.2 11.8 10.5 12.9 9.1 14.3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一、单向固结模型 物理模型——弹簧活塞模型 渗流固结过程-变形逐渐增加 p p p p 附加应力:σz=p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一、单向固结模型 物理模型——弹簧活塞模型 渗流固结过程-变形逐渐增加 p p p p 附加应力:σz=p 超静孔压: u = σz=p 有效应力:σ’z=0 附加应力:σz=p 超静孔压: u <p 有效应力:σ’z>0 附加应力:σz=p 超静孔压: u =0 有效应力:σ’z=p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从固结模型模拟的土体的固结过程可以看出: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从固结模型模拟的土体的固结过程可以看出: 在某一压力作用下,饱和土的固结过程就是土体中各点的超孔隙水应力不断消散、附加有效应力相应增加的过程,或者说是超孔隙水应力逐渐转化为附加有效应力的过程,而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任一时刻任一深度上的应力始终遵循着有效应力原理,即p = u + σ′。 因此,关于求解地基沉降与时间关系的问题,实际上就变成求解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地基中各点的超孔隙水应力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因为一旦某时刻的超孔隙水应力确定,附加有效应力就可根据有效应力原理求得,从而,根据上节介绍的理论,求得该时刻的土层压缩量。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二、太沙基(Terzaghi)单向固结理论 σz=p p p 实践背景: 大面积均布荷载 饱和压缩层 不透水岩层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二、太沙基(Terzaghi)单向固结理论 p p 实践背景: 大面积均布荷载 饱和压缩层 σz=p 不透水岩层 侧限应力状态 1、基本假定 ①土层均匀且完全饱和; ②土颗粒与水不可压缩; ③变形是单向压缩(水的渗出和土层压缩是单向的); ④荷载均布且一次施加;——假定z = const ⑤渗流符合达西定律且渗透系数保持不变; ⑥压缩系数a是常数。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z 2、建立方程 不透水岩层 饱和压缩层 土骨架的体积变化= 孔隙体积的变化=流出的水量 土的压缩特性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2、建立方程 不透水岩层 饱和压缩层 z 微小单元(1×1×dz) 微小时段(dt) 土骨架的体积变化= 孔隙体积的变化=流出的水量 土的压缩特性 有效应力原理 达西定律 超静孔隙水压力 孔隙比 超静孔隙水压力 孔隙比 表示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时空分布的微分方程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2、建立方程 固体体积: 孔隙体积: dt时段内: 孔隙体积的变化=流出的水量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2、建立方程 dt时段内: 孔隙体积的变化=流出的水量 达西定律: 孔隙体积的变化=土骨架的体积变化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2、建立方程 dt时段内: 孔隙体积的变化=流出的水量 达西定律: 孔隙体积的变化=土骨架的体积变化 土的压缩性: 有效应力原理: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固结系数 2、建立方程 Cv 反映了土的固结性质:孔压消散的快慢-固结速度;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2、建立方程 固结系数 Cv 反映了土的固结性质:孔压消散的快慢-固结速度; Cv 与渗透系数k成正比,与压缩系数a成反比; (cm2/s;m2/year,粘性土一般在 10-4 cm2/s 量级) 由公式可以求解得任一深度z在任一时刻t的孔隙水应力的表达式。 固结微分方程的物理意义:孔隙水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正比于水力梯度随深度的变化。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3、固结微分方程求解: (1)求解思路 (4-36) 线性齐次抛物线型微分方程式,一般可用分离变量方法求解。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3、固结微分方程求解: (1)求解思路 (4-36) 线性齐次抛物线型微分方程式,一般可用分离变量方法求解。 给出定解条件,求解渗流固结方程,就可以解出uz,t。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z σz=p p 0  z  H: u=p z=0: u=0 z=H: uz 0  z  H: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3、固结微分方程求解: (2)边界、初始条件 不透水岩层 饱和压缩层 σz=p p z 0  z  H: u=p z=0: u=0 z=H: uz 0  z  H: u=0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反映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程度 -固结程度 4、固结微分方程的解 时间因数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4、固结微分方程的解 反映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程度 -固结程度 时间因数 式中,m——正奇数(1,3,5......);Tv——时间因数,无因次 其中,H为最大排水距离,在单面排水条件下为土层厚度,在双面排水条件下为土层厚度的一半。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z z m=1,3,5,7······ H H 4、固结微分方程的解 时间因数 排水面 排水面 Tv=0.05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4、固结微分方程的解 m=1,3,5,7······ 时间因数 排水面 排水面 Tv=0.05 H Tv=0.05 Tv=0 渗流 渗流 Tv=∞ H Tv=0.2 Tv=0.7 Tv=0 Tv=0.2 Tv=∞ Tv=0.7 渗流 u0=p u0=p 不透水层 排水面 z z 单面排水时孔隙水压力分布 双面排水时孔隙水压力分布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三、固结度及其应用 所谓固结度,就是指在某一附加应力下,经某一时间t后,土体发生固结或孔隙水应力消散的程度。对某一深度z处土层经时间t后,该点的固结度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uo——初始孔隙水应力,其大小即等于该点的附加应力p; u——t时刻该点的孔隙水应力。 某一点的固结度对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来说并不重要,为此,常常引入土层平均固结度的概念。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M 或者 式中:st——经过时间t后的基础沉降量; s——基础的最终沉降量。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对0型,附加应力为(沿竖向)均匀分布 (m=1,3,5,7…)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对0型,附加应力为(沿竖向)均匀分布 (m=1,3,5,7…) 土层的平均固结度是时间因数Tv的单值函数,它与所加的附加应力的大小无关,但与附加应力的分布形式有关。 反映附加应力分布形态的参数 : 定义为透水面上的附加应力与不透水面上附加应力之比。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0”型 “1”型 “2”型 “0-1”型 “0-2”型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1型,其附加应力随深度呈逐渐增大的正三角形分布。其初始条件为:当t=0时,0≤z≤H, 。 据此,式(4-37)可求解得 1型 (n=1,2,3,4…) 2型 2型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0-1型 Type 0 Type 1 Type 0-1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0-1, 0-2型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Type 0 Type 1 Type 2 Type 0-1 Type 0-2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为了使用的方便,已将各种附加应力呈直线分布(即不同α值)情况下土层的平均固结度与时间因数之间的关系绘制成曲线,如图。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利用此图和固结度公式,可以解决下列两类沉降计算问题: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利用此图和固结度公式,可以解决下列两类沉降计算问题: (1)已知土层的最终沉降量S,求某一固结历时t已完成的沉降St (2)已知土层的最终沉降量S,求土层产生某一沉降量St所需的时间t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t Tv=Cvt/H2 St=Ut S (1)已知土层的最终沉降量S,求某一固结历时t已完成的沉降St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1)已知土层的最终沉降量S,求某一固结历时t已完成的沉降St t Tv=Cvt/H2 1、由k,av,e1,H和给定的t,算出Cv和时间因数Tv; 2、利用图4-26中的曲线查出固结度U; 3、再由式(4-42)求得St=S×U。 St=Ut S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Ut= St /S 从 Ut 查表(计算)确定 Tv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2)已知土层的最终沉降量S,求土层产生某一沉降量St所需的时间t Ut= St /S 从 Ut 查表(计算)确定 Tv 1、平均固结度U=St/S; 2、图中查得--时间因数Tv; 3、再按式t = H2 Tv / Cv求出所需的时间。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例题4-3】设饱和粘土层的厚度为10m,位于不透水坚硬岩层上,由于基底上作用着竖直均布荷载,在土层中引起的附加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如图4-27所示。若土层的初始孔隙比e1为0.8,压缩系数av为2.5×10-4kPa,渗透系数k为2.0cm/a。试问:(1)加荷一年后,基础中心点的沉降量为多少?(2)当基础的沉降量达 到20cm时需要多少时间? 【解】(1)该圆该土层的平均附加应力为 σz=(240+160)/2=200kPa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则基础的最终沉降量为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则基础的最终沉降量为 S=av /(1+e1)×σzH=2.5 ×10-4 ×200 ×1000 /(1+0.8)=27.8cm 该土层的固结系数为 Cv=k(1+e1)/avγw=2.0 ×(1+0.8) /0.00025×0.098 =1.47×105cm2/a 时间因数为 Tv=Cvt /H2=1.47×105×1 /10002=0.147 土层的附加应力为梯形分布,其参数 α= σzˊ/ σz〞=40 /160=1.5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由Tv及α值从图4-26查得土层的平均固结度为0.45,则加荷一年后的沉降量为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由Tv及α值从图4-26查得土层的平均固结度为0.45,则加荷一年后的沉降量为 St=U×S=0.45×27.8=12.5cm (2)已知基础的沉降为St=20cm,最终沉降量S=27.8cm 则土层的平均固结度为 U=St /S=20 /27.8=0.72 由U及α值从图4-26查得时间因数为0.47,则沉降达到20cm所需的时间为 t=TvH2 /Cv`=0.47×10002 /1.47×105=3.2年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例题4-4】 已知:H=10m,大面积荷载p0=0.12Mpa,e0=1.0,av=0.3Mpa-1, K=1.8cm/年   求, 单面及双面排水条件下: (1)加荷一年的沉降量? (2)沉降达14cm所需时间? Solution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an half-closed layer/单面排水 a open layer/双面排水

4-5 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 Tv=0.524, H=10m t=4.37(years) for an half-close layer(单面排水) H=5m t=1.09(years) for a open layer(双面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