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概论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药 ; 杀菌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s ) 氨基环醇 + 氨基糖,配糖键 天然: 1 )链霉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新霉素 2 )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 霉素、阿司米星 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Advertisements

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Tetracyclines and chloramphenicols 制作:田汉文.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张媛媛.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史 1928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可以分泌出抑制 金葡菌生长的物质 1940 年,分离出青霉素,并在小鼠上验证疗 效 1943 年,用发酵法大批量生产青霉素 1950’ ,发现 6-APA ,开发出半合成青霉素 1960’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黄 祖 瑚.
肺炎的治疗 Quintessence11.
药理学 第三十二讲 化学治疗药 主讲人 赵丽娟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总学时 48学时.
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上王镇卫生院 董小利.
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化脓菌/肠道菌分离鉴定过程(四).
呼吸道感染诊断及 抗生素规范化使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病房 侯芳
2011年医院流行菌株 及耐药监测情况 检验科 微生物室.
第四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XXX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
β-内酰胺类(lactams)抗生素 具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 历史: 1928年,Fleming 发现青霉素,偶然事件。
人工合成 抗菌药.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Chapter 18 Antibiotics.
第三十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5章 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 杨文豪.
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张婴元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洪秀华.
抗菌药物概论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等)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的统称化学治疗。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物: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不易耐药的第三代药物受到普遍关注。 特点: 主要用于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
医用药理学基础 (林志彬主编 第6版) 王 丽.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 平顶山市卫校 张磊.
第七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耐药机理及其耐药细菌的 检测与临床 长江大学临床学院检验科艾彪
第三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 [概述] 按合成的年代及抗菌特点分为四代。 第一代(60 年代):萘啶酸,已被淘汰。
第三十八章 氨基糖苷类 基糖苷类化学结构中含有氨基醇环和氨基糖分子,并由配糖键连接成苷。包括两大类: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头孢菌素.
抗生素 Antibiotics 由微生物生物合成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复 习 如何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肺部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
第二十七章 抗菌药概论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机能学教研室.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onglycosides.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喹诺酮类代表药物.
第三十九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杨立志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章 氨基糖苷类与多肽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三十六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类.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述.
多重耐药菌判读标准 及微生物报告单解读 检验科 徐静
第三十九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二、头孢菌素类 三、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第三十九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八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Tetracyclines and Chloramphenicols 盛树东.
第三十五章 大环内脂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第三十七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化学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Synthesized Antibiotics
抗菌药物概论 Conside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Hu Weiwei (General consideration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LOGO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述.
CAP抗菌治疗原则指南解读 (注:本课件为5年前版本未及时更新)
人工合成抗菌药 Artificial synthetic antibacterial drugs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抗菌药概论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药 ; 杀菌药; 抗菌谱: 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药 ; 杀菌药; 化疗指数:LD50和ED50之比; 抗生素与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抑制胞浆内代谢 抑制蛋白质合成 抑制叶酸代谢 抑制核酸代谢

一、喹诺酮分类 共同结构:4-喹诺酮母核 分类 第一代 萘啶酸和吡哌酸: 第二代 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等) 第三代 左氧氟沙星 第一代 萘啶酸和吡哌酸: 第二代 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等) 第三代 左氧氟沙星 第四代 克林沙星

三、氟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抗菌机制:抑制DNA回旋酶,阻碍DNA复制 杀菌 抗菌谱:广谱 交叉抗药少 耐药性:

喹诺酮抗菌谱 分类 抗菌谱 第一代 G-杆菌(如肠科) 第二代 G-杆菌(+绿脓) 第三代 G-杆菌和G+球菌 第四代 G-和G+菌及厌氧菌

三、氟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体内过程:可口服或注射,血浆 旦白结合率低,组织浓度高, 分布广、 T1/2较长, 优点多 应用: 广 不良反应:少

氟喹诺酮类药物 应用: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肠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耳鼻喉科感染等有效。

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penicillin G,苄青霉素) (一)理化性质 1.基本结构 2.为有机酸,不稳定 3.剂量用单位

(二)药理作用及用途 1.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环与PBPs结合,抑制转肽酶-->阻碍交叉联结,细胞壁粘肽生成-->细胞壁缺损;且激活自溶酶,使体破裂死亡。--杀菌 意义:G+菌,繁殖期杀菌,毒性小

(二)药理作用及用途 2.抗菌谱和用途 G+细菌和G-球菌、螺旋体、防线菌 3.耐药性:β-内酰胺酶;穿透差;靶位改变

(四)不良反应 1.刺激 2.治疗矛盾 3.过敏反应: ①机理: I型变态反应 ②类型:皮疹、药热、过敏性休克 ③发生率: ④特点:A.任何人; B.任何剂量 ; C.任何途径 ; D.过敏性休克:快 ⑤防治:慎用、问病史 、做皮试、要观察、快抢救 。

二、半合成青霉素 以6-APA为母核加入不同的侧链可合成耐酸、耐酶、广谱、抗绿脓杆菌广谱四类半合成青霉素,它们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性。

1. 耐酸:可口服,少用。 2.耐酶: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对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有效。且耐酸 3.广谱: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对G-杆菌作用强,且耐酸--G-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阿莫西林:对肺炎球菌作用强,还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 和灭滴灵都能治疗幽门螺旋菌感染

4. 抗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广谱类: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美洛西林等. 主要用于绿脓杆菌感染及敏感菌感染,均不耐酶。 5. 抗G-菌类:美西林、替莫西林—主要用于抗G-菌感染。

一、头孢菌素类共同点 特点:杀菌(强), 毒性小 广谱, 过敏少 耐酸,耐酶, 体内过程:可口服和注射 分布广,入脑 结构:母核(7-ACA), 有效结构:内酰胺环 特点:杀菌(强), 毒性小 广谱, 过敏少 耐酸,耐酶, 体内过程:可口服和注射 分布广,入脑

二、头孢菌素类分类及特点 抗菌谱 G+ G- 耐 酶 G+ G- 分类 代表药 肾毒 第一代 头孢拉定 +++ + + - ++ 头孢氨苄 第一代 头孢拉定 +++ + + - ++ 头孢氨苄 第二代 头孢孟多 ++ ++ + + + 头孢呋辛 第三代 头孢噻肟 ++ +++ + + - 头孢哌酮 (抗绿脓,厌氧) 第四代 头孢吡肟 +++ +++ + + -

头孢菌素类分类及特点 分类 代表药 用 途 第一代 头孢拉定 G+菌尤耐药性金葡菌感染 头孢氨苄 第二代 头孢孟多 G-菌感染(首选) 用 途 第一代 头孢拉定 G+菌尤耐药性金葡菌感染 头孢氨苄 第二代 头孢孟多 G-菌感染(首选) 头孢呋辛 第三代 头孢噻肟 G+/G-菌(绿脓、厌氧)严重感 头孢哌酮 染(败,脑,肺,尿绿脓感染等) 第四代 头孢吡肟 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其他内酰胺类 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氧头孢烯类、单环类等 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舒巴坦 1、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 2、抑酶作用,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合 用,用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 (共性::耐酶,广谱 )

氨基甙类抗生素 aminoglycosides

一、常用药物 链霉素 庆大霉素 新霉素 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 妥布霉素 西索米星 奈替米星

二、共性:1、体内过程 口服不吸收 分布于细胞外液, 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通过胎盘; ②内耳外淋巴液长留和肾高浓长留 原形经肾排泄。

二、共性:2、抗菌作用 抗菌机制: (1)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长、终止阶段 ->蛋白耗竭; (2)造成细菌细胞膜(蛋白合成)缺损。 杀菌、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 (3)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

二、共性:2、抗菌作用 抗菌谱:需氧菌 G-杆菌:大肠,沙门氏, 痢疾等肠道杆菌,布氏 其它:①结核: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②抗药性金葡菌:庆大 ③绿脓:庆大,妥布,阿米卡星

二、共性:3、不良反应 耳毒性(前庭,耳蜗功能损害) 肾毒性 过敏反应 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 

常用药的特点---庆大霉素 (gentamicin) 病因未明的混合感染,与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合用; 细菌性心内膜炎:与青霉素合用 金葡菌、绿脓杆菌感染 口服用于肠道感染,肠道术前准备

常用药的特点---链霉素 (streptomycin) 对G-杆菌的作用强,但不良反应重,易抗药(少用) 特有的首选用途 –鼠疫:首选药,加SD –抗结核: –布氏杆菌病 ,与四环素合用;

其它氨基甙类抗生素应用 妥布霉素:绿脓杆菌,G-杆菌所致感染。 阿米卡星:对钝化酶稳定性高,用于对其它氨基甙类耐药者。 西索米星,小诺米星 :与庆大似 大观霉素:无并发症淋病 新霉素、卡那霉素 :毒性大

四环素类 tetracyclines

抗菌作用及用途 1、作用机理 2、抗菌谱及用途:广谱 四菌:G+球、G+杆、 G-球、G-杆 ----次选(多用半合成),霍乱为首选 四体:衣、支、立、螺 ----三体感染为首选:衣(性淋肿、尿道炎、沙眼)、支(肺炎)、立(班伤)

不良反应 1、刺激性:胃肠、V炎 2、二重感染:真菌、伪膜性肠炎 3、维生素缺乏 4、骨牙损害

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

抗菌作用及用途 1、作用机理 2、抗菌谱及用途: 广谱(似四环素) 对G+菌作用强 ----严重感染(伤寒、副伤寒、立克次体) 局部

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 可逆性; 不可逆性(再障) 注意:慎用;问用药史;查血,肝肾不好! 2、灰婴综合征 3、维生素缺乏 4、NS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