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学习目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 本概念和传质过程的基本计算方法,为以后各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全微分方程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二、积分因子法 三、一阶微分方程小结. 例如 所以是全微分方程. 定义 : 则 若有全微分形式 一、全微分方程及其求法.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习题课 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测验题. 求 导 法 则求 导 法 则 求 导 法 则求 导 法 则 基本公式 导 数 导 数 微 分微 分 微 分微 分 高阶导数 高阶微分 一、主要内容.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习题课 一、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及应用 二、导数和微分的求法 导数与微分 第二章.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1 热烈欢迎各位朋友使用该课件!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2 工科高等数学 广州大学袁文俊、邓小成、尚亚东.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二、 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 微分的定义 2.3 微 分.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2.3 函数的微分.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课前复习 高阶导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作业解析: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碰撞分类 一般情况碰撞 1 完全弹性碰撞 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 2 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第十三章 对流传质 第一节 对流传质概说 对流传质:指在运动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或不互溶的两种运动流体之间发生的质量传递过程。
《高等数学》(理学)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袁安锋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结构 固定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减少
第一章 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蓄能器 1 功用 (1)辅助动力源,短时大量供油 特点: 采用蓄能器辅助供油,可以减小泵的流量,电机的功率,降低系统的温升。
第四节 对数留数与辐角原理 一、对数留数 二、辐角原理 三、路西定理 四、小结与思考.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恰当方程(全微分方程) 一、概念 二、全微分方程的解法.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第五章 定积分 第三节 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法则 四、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五、小结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第十二章 质量传输 1.质量传输的基本方式:分子传质(又称分子扩散)和对流传质。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依靠分子的随机运动而引起的转移行为。不同的是前者为质量转移,后者为能量转移。分子传质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均能发生。描述分子扩散通量或速率的基本定律为菲克第一定律。 2.质量传输动力:浓度差.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一、 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 二、 等摩尔逆向扩散 三、 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扩散 四、 分子扩散系数
第八章 传质过程导论 分离过程 组分B 组分A 加入分离介质─能量或功 混合物 A+B.
膜蒸馏技术 报 告 人: 申 龙 导 师: 高 瑞 昶.
第八章 气体吸收 8.7 填料塔 塔填料 一、填料的类型 二、填料的性能及其评价.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 习 题 课 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4课时:离子.
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 上饶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1.2 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 几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过程是自发的,混乱 度或熵增加的过程。
第2章 Z变换 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Z反变换 系统的稳定性和H(z) 系统函数.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龙湾中学 李晓勇 学习目标: 能写出单一溶液、混合溶液中的质子守恒关系式。
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 知识点名称: 导数的定义.
第7章 吸收 传质:在多组分均相体系中,若某组分的浓度分布不均匀,就会发生该组分由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转移,即发生物质传递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质量传递过程,简称传质过程。(180页)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第五章 相平衡 (第二部分).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5.2 常用统计分布 一、常见分布 二、概率分布的分位数 三、小结.
一、驻波的产生 1、现象.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3.1 变化率与导数   3.1.1 变化率问题 3.1.2 导数的概念.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颐中 褚林柏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师徒4人,怎么分呢?每人分( )张。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理想气体等容过程、定容摩尔热容 --理想气体等压过程 、定压摩尔热容.
φ=c1cosωt+c2sinωt=Asin(ωt+θ).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学习目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 本概念和传质过程的基本计算方法,为以后各章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学习目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 本概念和传质过程的基本计算方法,为以后各章 传质单元操作过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要点 1.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传质分离方法的类型与选择;相组成的表示方法;传质的方式与描述;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双模模型;传质设备的基本类型和性能要求。 2.应掌握的内容 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 3.应注意的问题 分子传质与导热、对流传质与对流传热具有类似性,在学习中应注意把握。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1.1 传质分离过程 分离原理:平衡分离、速率分离

一、分离过程在化工中的应用 反应过程 分离过程 目的产物 原料 反应产物 副产物 分离过程 目的产物 原料 副产物

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 非均相物系分离 可通过机械方法分离,易实现分离。 例 气-固分离:沉降 分离 过程 液-固分离:过滤 均相物系分离 例 气-固分离:沉降 分离 过程 液-固分离:过滤 均相物系分离 不能通过简单的机械方法分离,需通过某种物理(或化学)过程实现分离,难实现分离。

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 均相物系的分离方法 某种过程 均相物系 两相物系 实现均相物系的分离 均相物系分离 相际传质过程 根据不同组分在各相中物性的差异,使某组分从一相向另一相转移:相际传质过程 某种过程 均相物系 两相物系 实现均相物系的分离 相际传质过程 均相物系分离

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 示例:空气和氨分离 空气 水 吸 收 塔 空气+氨 氨水

三、传质分离方法 1.平衡分离过程 (1)气液传质过程 气液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气、液两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气体的吸收(或脱吸)、气体的增湿(或减湿)等单元操作过程。 吸收 (脱吸) 增湿 (减湿)

三、传质分离方法 (2)液液传质过程 液液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两个不互溶的液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液体的萃取等单元操作过程 。 萃取

三、传质分离方法 (3)液固传质过程 液固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液、固两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结晶(或溶解)、液体吸附(或脱附)、浸取等单元操作过程。 结晶(溶解) 吸附(脱附) 浸取

三、传质分离方法 (4)气固传质过程 吸附 (脱附) 干燥 气固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气、固两相间的转移,它主要包括气体吸附(或脱附)、固体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 吸附 (脱附) 干燥

三、传质分离方法 xi、yi分别表示组分在两相中的组成 相平衡常数(分配系数) 分离因子 通常将K值大的当作分子,故一般大于1。当偏离1时,便可采用平衡分离过程使均相混合物得以分离,越大越容易分离。

三、传质分离方法 2.速率分离过程 (1)膜分离 膜分离是指在选择性透过膜中,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 超 滤 反渗透 膜分离 渗 析 点渗析

三、传质分离方法 (2)场分离 场分离是指在外场(电场、磁场等)作用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 场分离 电 泳 场分离 热扩散 高梯度磁场分离

三、传质分离方法 钕铁硼永磁场 磁化精馏实验装置

三、传质分离方法 3.分离方法的选择 分离方法选择的考虑因素 被分离物系的相态 被分离物系的特性 产品的质量要求 经济程度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1.1 传质分离过程 7.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1.质量浓度 质量浓度定义式 kg /m3 密度 混合物的总质量浓度

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2.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式 kmol /m3 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浓度

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平均摩尔质量

二、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 1.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定义式 混合物的总质量分数

二、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 2.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定义式 液相 气相 混合物的总摩尔分数

二、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 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的关系 由质量分数 求摩尔分数 由摩尔分数 求质量分数

三、质量比与摩尔比 1.质量比 质量比的定义式 质量比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三、质量比与摩尔比 2.摩尔比 摩尔比的定义式 气相 液相 摩尔比与摩尔分数的关系

练 习 题 目 思考题 1.传质分离过程有哪些类型? 2.何为相平衡常数和分离因子? 3.选择分离方法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4.相组成有哪些表示方法,引出质量比和摩尔比有 何意义? 作业题: 1、2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7.2.1 分子传质(扩散)

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 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形成的物质传递 现象—分子传质。 分子传质又称为分子扩散,简称为扩散 1.分子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形成的物质传递 现象—分子传质。 分子传质又称为分子扩散,简称为扩散 分子传质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均能发生 播放动画31:分子扩散现象

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 kmol/(m2· s ) 描述分子扩散过程的基本定律—费克第一定律。 费克第 一定律 及 2.费克(Fick)定律 描述分子扩散过程的基本定律—费克第一定律。 费克第 一定律 kmol/(m2· s ) 及 DAB —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m2/s DBA —组分B在组分A中的扩散系数,m2/s

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 对于两组分扩散系统 微分得 故此得

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 3.总体流动现象 示例:用水吸收空气中的氨 设由A、B组成的二元气体混合物,其中 A为溶质,可溶解于液体中,而B不能在液体中溶解。这样,组分A可以通过气液相界面进入液相,而组分 B不能进入液相。由于 A分子不断通过相界面进入液相,在相界面的气相一侧会留下“空穴”。根据流体连续性原则,混合气体会自动地向界面递补,这样就发生了A、B 两种分子并行向相界面递补的运动,这种递补运动就形成了混合物的总体流动。

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 相界面 气相(A+B) 液相 S 主体 流动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NA NB 1.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设由A、B两组分组成的二元混合物中,组分A、B进行反方向扩散,若二者扩散的通量相等,则称为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NA 难挥发组分 蒸馏操作 气相 相界面----------- 液相 NB 易挥发组分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对于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NA=-NB 因此得 N=NA+NB=0 故此得 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cA = cA1 ( pA = pA1 ) cA = cA2 ( pA = pA2 ) 边界条件 (1) z = z1 cA = cA2 ( pA = pA2 ) (2) z = z2 求解得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当扩散系统处于低压时,气相可按理想气体混合物处理,则 据此得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NA NB=0 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设由A、B两组分组成的二元混合物中,组分A为扩散组分,组分B为不扩散组分(称为停滞组分),组分A通过停滞组分B进行扩散。 NA 吸收操作 液相 相界面------------- 气相 NB=0 溶质 惰性组分B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对于组分A通过停滞组B的扩散 NB= 0 N=NA+NB=NA 整理得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cA = cA1 ( pA= pA1 ) c A= cA2 ( pA= pA2 ) 边界条件 (1) z = z1 一组分通过另一 停滞组分的扩散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求解可得 或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由于扩散过程中总压不变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令 组分 B 的对数平均分压 据此得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比较 相差 —反映了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 漂流因数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因为 故 ~ ~ 总体流动影响 无总体流动

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1.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参照气体中的等分子反方向扩散过程,可写出 —组分A在溶剂B中的扩散系数,m2/s

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参照气体中的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过程,可写出 参照气体中的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过程,可写出 或 或

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其中 停滞组分 B 对数平均物质的量浓度 停滞组分 B 对数平均摩尔分数

四、扩散系数 1.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通常,扩散系数与系统的温度、压力、浓度以及物质的性质有关。对于双组分气体混合物,组分的扩散系数在低压下与浓度无关,只是温度及压力的函数。气体扩散系数可从有关资料中查得,某些双组分气体混合物的扩散系数列于附录一中。气体中的扩散系数,其值一般在 m2/s 范围内。

四、扩散系数 估算气体扩散系数经验公式 福勒公式 —组分A、B的摩尔质量,kg/kmol; —组分A、B的分子扩散体积,cm3/mol。

四、扩散系数 v 物 质 cm3/mol 简单分子的扩散体积 H2 7.07 CO 18.90 D2 6.70 CO2 26.90 He 2.88 N2O 35.90 N2 17.90 NH3 14.90 O2 16.60 H2O 12.70 air 20.10 (CCl2F2) 114.80 Ar 16.10 (SF6) 69.70

四、扩散系数 原子的扩散体积 元 素 C 16.50 (Cl) 19.5 H 1.98 (S) 17.0 O 5.48 芳香环 –20.2 cm3/mol C 16.50 (Cl) 19.5 H 1.98 (S) 17.0 O 5.48 芳香环 –20.2 (N) 5.69 杂 环

四、扩散系数 由福勒公式可知,气体扩散系数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根据该关系,可得 —条件( 、 )下的扩散系数,m2/s; 由福勒公式可知,气体扩散系数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根据该关系,可得 —条件( 、 )下的扩散系数,m2/s; —条件( 、 )下的扩散系数,m2/s。

四、扩散系数 2.液体中的扩散系数 液体中溶质的扩散系数不仅与物系的种类、温度有关,而且随溶质的浓度而变。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可从有关资料中查得,某些低浓度下的二组元液体混合物的扩散系数列于附录一中。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其值一般在 m2/s 范围内。

四、扩散系数 估算液体扩散系数经验公式 威尔基公式 —溶剂 B 的摩尔质量,kg/kmol; —溶剂 B 的黏度,Pa · s; —溶质在正常沸点下的分子体积,cm3/mol。

四、扩散系数 常见溶剂的缔合因子 溶剂名称 水 甲 醇 乙 醇 苯 非缔合溶剂 缔合因子 2.6 1.9 1.5 1.0

四、扩散系数 某些物质在正常沸点下的分子体积 物 质 分 子 体 积 cm3/mol 空气 29.9 H2O 18.9 H2 14.3 H2S 32.9 O2 25.6 NH3 25.8 N2 31.2 NO 23.6 Br2 53.2 N2O 36.4 Cl2 48.4 SO2 44.8 CO 30.7 I2 71.5 CO2 34.0

练 习 题 目 思考题 1.求解分子传质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漂流因数”与总体流动有何关系? 3.气体扩散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4.如何获得气体扩散系数与液体扩散系数? 作业题: 3、4、5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7.2.1 分子传质(扩散) 7.2.2 对流传质

一、涡流扩散现象 由于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旋涡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涡流扩散。 涡流扩散在湍流流体中发生 在涡流扩散中时刻存在分子扩散 1.涡流扩散 由于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旋涡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涡流扩散。 涡流扩散在湍流流体中发生 在涡流扩散中时刻存在分子扩散 涡流扩散的通量远大于分子扩散的通量

一、涡流扩散现象 2.涡流扩散通量表达式 描述涡流扩散通量的表达式为 kmol/(m2· s ) 涡流扩散通量 —涡流扩散系数,m2/s

二、对流传质 √ √ 1.对流传质的类型 运动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或两个有限互溶的运动流体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对流传质。 强制层流传质 强制对流传质 对流 传质 √ 强制湍流传质 自然对流传质

二、对流传质 2.对流传质的机理 所谓对流传质的机理是指在传质过程中,流体以哪种方式进行传质。研究对流传质速率需首先弄清对流传质的机理。 湍流流体 所谓对流传质的机理是指在传质过程中,流体以哪种方式进行传质。研究对流传质速率需首先弄清对流传质的机理。 层流内层 缓冲层 湍流中心 流体与管壁间的浓度分布

二、对流传质 传质机理:分子传质 层流 内层 浓度分布:为一陡峭直线 在与壁面垂直的方向上分为三层 分子传质 传质机理 涡流传质 缓冲 层 浓度分布:为一渐缓曲线 湍流 中心 传质机理:涡流传质为主 浓度分布:为一平坦曲线

二、对流传质 kmol/(m2· s ) 2.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描述对流传质的基本方程—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对流传质 速率方程 对流传质通量 —对流传质系数,kmol/(m2·s·△c)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7.2.1 分子传质(扩散) 7.2.2 对流传质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7.2.1 分子传质(扩散) 7.2.2 对流传质 7.2.3 相际间的传质

一、相际间的对流传质过程 设组分 A从气相传递到液相(如吸收),该过程由以下3步串联而成: ① 组分A从气相主体扩散到相界面;

一、相际间的对流传质过程 相际间的传质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1.双膜模型 惠特曼(Whiteman) 于1923年提出,最早提出的一种传质模型。 播放动画32:双膜模型 pb cb 1.双膜模型 惠特曼(Whiteman) 于1923年提出,最早提出的一种传质模型。 停滞膜模型 (双阻力模型) 播放动画32:双膜模型 双膜模型示意图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停滞膜模型的要点 ① 当气液两相相互接触时,在气液两相间存在着稳 定的相界面,界面的两侧各有一个很薄的停滞 膜—气膜和液膜,溶质A经过两膜层的传质方式 为分子扩散。 ② 在气液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无 传质阻力。 ③ 在气膜、液膜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 体强烈湍动,各处浓度均匀一致,无传质阻力。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依据双膜模型,组分A通过气膜、液膜的扩散通量方程分别为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设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分别为 气膜对流 传质系数 比较得 液膜对流 传质系数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根据双膜模型,导出 ∝ 或 ∝ 气膜厚度 zG 停滞膜模型 的模型参数 液膜厚度 zL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2.溶质渗透模型 希格比( Higbie ) 于1935年提出,为非稳态模型。 溶质渗透模型示意图 播放动画33:溶质渗透模型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溶质渗透模型的要点 ① 液面由无数微小的液体单元所构成,当气液两 相处于湍流状态相互接触时,液相主体中的某 些单元运动至 相界面便停滞下来。在气液未接 触前,流体单元中溶质的浓度和液相主体的浓 度相等,接触开始后,相界面处立即达到与气 相平衡状态。 ② 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溶质 A通过不稳态扩 散方式不断地向液体单元中渗透。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③ 流体单元在界面处暴露的时间是有限的,经 过时间θc后,旧的流体单元即被新的流体单 元所置换而回到液相主体中去。在流体单元 深处,仍保持原来的主体浓度不变。 ④ 流体单元不断进行交换,每批流体单元在界 面暴露的时间θc 都是一样的。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根据溶质渗透模型,可导出 设对流传质速率方程为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比较可得 ∝ 暴露时间 溶质渗透模型 的模型参数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3.表面更新模型 丹克沃茨(Danckwerts) 于1951年提出,为非稳态模型。 表面更新模型的要点 ① 溶质向液相内部传质为非稳态分子扩散过程。 ② 界面上液体单元有不同的暴露时间或称年龄,界 面上各种不同年龄的液体单元都存在。 ③ 不论界面上液体单元暴露时间多长,被置换的概 率是均等的。单位时间内表面被置换的分率称为 表面更新率,用符号S 表示。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根据表面更新模型,可导出 设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分别为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比较可得 ∝ 表面更新模型 的模型参数 表面更新率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7.3 传质设备简介 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

一、传质设备的分类 按所处理物系相态分类 按两相的接触方式分类 传质设备 传质设备 按促使两相混合与接触动力分类 传质设备 气液传质设备 逐级接触式设备 传质设备 传质设备 液液传质设备 微分接触式设备 气固传质设备 液固传质设备 按促使两相混合与接触动力分类 无外加能量式设备 传质设备 有外加能量式设备

二、传质设备的性能要求 对传质设备的基本要求 单位体积中,两相的接触面积应尽可能大 两相分布均匀,避免或抑制沟流、短路及返混等 现象发生 两相分布均匀,避免或抑制沟流、短路及返混等 现象发生 流体的通量大,单位设备体积的处理量大 流动阻力小,运转时动力消耗低 操作弹性大,对物料的适应性强 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调节方便,运行安全 可靠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7.3 传质设备简介 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7.3 传质设备简介 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 7.3.2 典型的传质设备

一、板式塔 板式塔为逐级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它主要由圆柱形壳体、塔板、溢流堰、降液管及受液盘等部件构成。 1-壳体; 2-塔板; 3-溢流堰; 4-受液盘; 5-降液管 板 式 塔 液相 连续相 气相 分散相 板式塔的结构

二、板式塔 1-筛孔; 2-鼓泡层; 3-泡沫层; 4-降液管 筛孔塔板示意图

二、填料塔 填料塔为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它主要由圆柱形壳体、液体分布器、填料支承板、塔填料、填料压板及液体再分布装置等部件构成。 填 1-塔壳体; 2-液体分布器; 3-填料压板; 4-填料; 5-液体再分布器; 6-填料支承板 填 料 塔 液相 分散相 气相 连续相 填料塔结构示意图

二、填料塔 与板式塔相比,填料塔具有以下特点: 生产能力大 分离效率高 压力降小,持液量小 操作弹性大 造价较高 易堵塞 侧线进料和出料较难

练 习 题 目 思考题 1. 对流传质有哪些类型,其传质机理如何? 2. 提出对流传质模型的意义是什么? 3.停滞膜模型、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的要 点是什么,各模型求得的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有 何关系,其模型参数是什么? 4.板式塔和填料塔的构造如何? 作业题: 6、7、8

学 习 指 导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传质分离方法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分子传质(扩散) 对流传质 典型的传质设备